家庭關係裡的惡魔三角
那天我看到《松明老師》的直播影片,提到【卡普曼戲劇三角】,描述人際關係當中,常見的角色和動態的一種理論。
雖然我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, 《卡普曼》揭示人們在衝突和互動中,可能扮演的三種角色 :受害者、加害者、拯救者,其實我很多年前在書上就看過這三種角色,我曾經寫過許多文章,只是不知道它的專有名詞是:【卡普曼戲劇三角】。
他舉了一個很典型的例子:一個媽媽回到家,看到爸爸正在打女兒,這時媽媽就上前阻止,說爸爸難得在家,為何一回家就打小孩?媽媽是《拯救者》,爸爸《加害者》,女兒《受害者》。
爸爸說是因為女兒去拿媽媽的口紅畫畫〈很貴的口紅〉,所以他才會打小孩。這時媽媽就責備女兒說:妳怎麼可以拿我的口紅亂畫呢?爸爸就說沒關係,下次再買。這個時候,爸爸變成《拯救者》,媽媽變成《加害者》,女兒《受害者》。
這三種角色不是靜態不變,而是〈動態〉隨時在改變,它是一個牢籠,三個角色都需要成長。父母的成長,第一是《升級認知模型》,第二是《重塑心智模式》,認知模型是一個人的天花板,有人說一個人賺不到他認知以外的錢。
【語言是生活的魔咒】,太多人認為自己是一個《受害者》,不斷用語言來抱怨自己所受的委屈、悲傷和不堪,根據【破窗效應】,別人可能落井下石,而不會關注、憐憫和同情妳!
發生在妳身上所有的事情,它都有兩面性,要麼為妳所用,要麼助妳成長!我覺得我的文筆,不足以表達《松明老師》影片的精彩,歡迎觀看影片---
少芸《Nada》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